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自主性学习课堂构建对于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自主性学习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提出了指向核心素养的信息科技自主性学习课堂五个转向,包括由“单向课堂”转向“多向课堂”、由“信息加工”转向“信息意识”、由“单一思维”转向“学科综合思维”、由“单一能力”转向“关键能力”、由“单一学科”转向“跨学科”,给出了指向核心素养的信息科技自主性学习课堂重构的核心要素和路径,并对研究做了总结和展望。
科学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务驱动式教学使用进阶问题串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设计,助力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文中选取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风的成因》,从明确、分解、执行、完成、拓展任务开展基于央馆虚拟实验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以期丰富科学思维培养的方式与手段。
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信息技术内容为分析对象,对教科书不同主题中的信息技术融入情况进行分析。结合融入情况与教学实际提出教学建议:(1)基于功能差异与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计算、图形技术、统计分析工具;(2)以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力度为衡量标准,确立不同主题的信息技术教学要点;(3)认识融入教科书的四类信息技术内容,重视“应用—方法—思想”教学暗线。
本研究以CNKI学术期刊库为数据源,探究中小学语文作文的评改与网络技术结合的研究现状。通过国内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对这一现状的研究分析,发现传统作文评价体系的弊病日益显现,存在作文评价主体较为单一、评价标准和语言较为简单,未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作文评改需求等问题,因此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不断完善中小学语文作文评改体系,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作文教学、评改融合,提高教师的作文评改效率和学生的作文综合素养。
化学实验涉及宏观、微观、符号多个层面,涵盖较多空间信息表征的知识,传统化学实验较难满足不同空间能力学生的学习需求。文中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为例,利用央馆虚拟实验“电解水探究水的组成实验”资源,基于学生空间能力分组开展差异化教学,从教学环节角度探讨融合虚拟实验资源的差异化教学路径,以期为广大教育研究者提供借鉴。
文章关注智慧课堂环境中互动教学有效策略构建及效果探究的问题。文章以协作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构建自主探究—获取知识—互动内化—分层辅导—反馈补偿的互动教学策略,并以高中信息技术课“数据与信息特征”为例,实施智慧课堂环境中的互动教学案例研究。通过教师言语行为、学生言语行为、教师与技术、学生与技术、非互动行为等指标的论证和分析,结果发现,本研究提出的探究—内化—反思互动教学策略能显著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师生互动与反馈频率及质量的提升,使智慧课堂环境中互动教学的优势得以突显,为中小学智慧课堂互动教学设计和实践提供参考。
回顾2021年以来云南教育部门贯彻“双减”精神开展课后阅读服务的相关决策,从学校、学生、指导教师、家长等维度调研云南中小学开展课后阅读服务现状,通过制度安排、师资建设、学生满意度、校园阅读环境等视角分析当前云南中小学课后阅读服务面临的共性与个性问题,从组织协同、队伍建设、创新服务模式、满足学生阅读诉求等方面提出改进课后阅读服务的意见建议。
劳动教育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意义重大,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前,高校劳动教育任重道远,面临的挑战有:管理机制不完善、课程设置不科学、社会认可不充分、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基于此,高校要完善劳动教育顶层设计、优化劳育课程设置、创新教育宣传格局、健全教育评价体系等,构建高校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提升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效。
智慧校园指的是以各种应用服务为载体,将教学、教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的一体化环境。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根据需求的不同经常会将各个场景应用分散在不同的平台和产品上实现,而这些平台开发成本和学习成本高昂、体验复杂、还十分不稳定,无法满足智慧校园管理的长期需求。合肥市锦绣小学利用钉钉软件,借助“宜搭”低代码开发工具,围绕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生活、智慧文化五大方面,让非软件专业人士根据自身的理念和目标,通过可视化拖拽的方式轻松设计应用场景,一键发布到PC和手机端,简便、高效地实现各类业务场景的数字化,形成智慧生态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为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实践提供了可行的策略和方法。
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相比,2022年版课标内容体系更丰富,指导性、可操作性更强,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具有显著变化。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落实学科德育要求,积极开展大概念教学,强化科学实践,落实学业质量标准,才能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彰显生物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运用虚拟实验平台将现实实验与虚拟实验相结合,进行混合式的教学,将线上线下的实验资源与实验操作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也促进概念的快速建构与知识模型的建立,更有利于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与科学思维的发展。在选择科学(理化生)教学方式时,能“实”不“虚”、“虚”“实”结合,“虚”为优化之用,这在应用中也能找到许多相应课例,这样的课堂使教学能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更符合课标的要求。在应用过程中,会发现虚拟实验与课堂融合后的魅力。
根据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化学新教材。两本教材化学平衡版块的编写有一定的差异,人教版编写简约直接,注重知识理解,鲁科版编写细致具体,注重思维形成。两本教材各有千秋,教师可以感知不同版本教材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与新教材编写理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课中,以学生为中心,使用“问题链教学”启发学生思维,运用“历史复演、实验探究、实验创新和思维模型构建”等方法,建构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总和守恒的思维模型。在驱动任务和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的思维发展过程和不同层级进阶的模型建构历程,引领学生不断深化对概念和规律的本质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深度学习的发生是课堂有效性高的表现,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路径。“化学用语”是初三化学学习关键节点,能否理解其内涵并正确应用化学用语解决实际问题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素养指标。“四重表征”法是“化学用语”教学的有力抓手,基于“宏观→微观→符号→曲线”递进关联的化学用语教学能促使深度学习发生,从而促进学生落实基础知识和能力、提升化学思维、建构化学观念、认知化学学科本质。
与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相比,泛在学习是一种更为自由、主动的教育形式。泛在学习理念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通过拓展教学、建设泛在空间、组织项目实践等实践运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提升主动学习的欲望,达成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乐于体验的效果。
针对当前实验教学的问题,基于新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理念,剖析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特点,深入挖掘初中化学实验的在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探究与实践等方面的教学功能。围绕这些实验教学功能,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开展相应的教学设计,为全面提升核心素养育人效果奠定基础。
电解水实验是一个在初、高中化学课程均有较大教学功能的经典实验。使用载玻片作电解池、铅笔芯作电极、块状电池作电源,制作了一种简易的电解水实验装置。该实验装置成本低廉、组装和操作简单,能够完成水的电解、电解液pH的变化、氢氧燃料电池放电实验,适用于学生实验探究活动。同时,借助手机图像处理技术,估算H_2/O_2体积比。该实验装置有助于满足不同学段的教学需求,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遵循实验改进的科学原则,立足教学实际,对文献中“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改进从实验药品、实验器材、实验环境三个角度,总结出该实验成功的最佳条件是:使用打印机墨盒中残余的碳粉、用脱脂棉卷成粗棉条作灯芯、用浓度为95%的酒精作燃料、用玻璃丝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控制好碳粉和氧化铜质量比为1∶10.6左右。该实验装置的一体化设计,操作简单,耗时短,安全环保,整个实验体现绿色化学理念,提升了实验教学效果。
针对乙炔制备与性质的教材实验及其改进实验中存在的装置庞大、构造复杂、组装繁琐、缺乏趣味性等问题,利用塑料滴管、输液管、药片板、药液杯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了微型化与简易化的创新设计。并提出教材实验简易化改进的新策略:精简装置,精减试剂;取材生活,易化操作。该套装置也为其他“固-液不加热”型气体制备与性质实验的改进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