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中学物理科学思维素养是在物理学科学习过程中所孕育出的独特思维品质与能力集群,其培育过程需严格遵循其内在认知指向与发展轨迹。悟性学习和发现学习共同构成科学思维素养形成的关键驱动力,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科学思维素养培育所展现出的层次性和复杂性是科学思维素养“难教”的重要原因,也是当前中学物理教学改进的重要依据,需要引起一线物理教师关注。在新课程标准引领下,物理教学要从教学理念转变、坚守教学正义、注重实验教学、渗透物理学史和关注试题作业等角度寻求中学生物理科学思维素养培育的实践突破,全面深化对中学物理核心素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上明确提出“进阶性”的要求。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作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活动设计上应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阶到高阶的螺旋式思维发展序列。在探究活动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经验,借助前概念、问题情境、现象分析等确定进阶基点,搭建“脚手架”,以突破进阶发展区,并在应用迁移中沿着进阶路径到达进阶终点,形成有序递进的课程结构。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推广和应用,为校本教研活动的优化提供了新的机遇。文中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丰富的资源支撑,构建了“三环三阶”主题式校本教研模式。该模式聚焦资源整合、协同实践和成果转化等环节,展开了一系列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从而实现校本教研活动的全面优化,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聚焦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语文教学中对数字化阅读素养的赋能实践,以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为例,从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内在机理剖析出发,阐述其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阅读思维等方面的作用机制;通过教学实践探索,详细呈现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开展“浣溪沙”教学的具体流程与方法,展示学生在数字化阅读过程中的表现与收获;还对实践过程进行反思改进,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为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升学生数字化阅读素养提供有益参考。
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培养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生成式人工智能(GAI)技术的出现,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了影响。然而,GAI对核心素养培养产生何种影响以及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文章采用元分析方法,对国内外22篇实验研究和准实验设计研究中的45个效应量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一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核心素养包含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二是调节分析表明,教师角色、教学设计、学习者以及GAI工具的四类9个调节变量,均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正向影响。文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的核心素养培养路径,以期为GAI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犹如一张未来教育数字化转型路线的施工蓝图,通过“八大体系”指引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教学可以视为一种社会影响的形式,而依据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影响被视为一种产生变化的力量(Butera et al.,2021),由此可知教师作为社会的代理人,他们的教学对其学生的改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揭示课堂深度学习的教学行为特征,刻画教师的教学改进变化与成长轨迹,促进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研究从高阶思维、深度对话和深层协作三个维度构建了教师深度学习教学改进的分析框架,并基于大数据技术,以70位新任高中教师为对象,通过三轮课堂教学视频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刻画了教师深度学习教学改进数字画像。研究发现,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增加了高阶思维问题的占比,师生对话深度有所提升,但整体仍以浅层对话为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知识建构能力逐步提升,但冲突消解和知识应用的意识与能力仍需加强。表明教师深度学习教学改进是一个长期动态变化的过程,高阶问题的设计是教师提升深度学习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而如何开展深度师生对话、引领学生在合作中有效解决认知冲突是进一步提升学生深度学习质量的重点和难点,这为教师及教育管理者提供了改进方向和决策依据。
该研究以NS区靠谱COP项目的 8所学校219位研修教师为实践性知识和课堂教学行为变化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数智循证教研实践,构建并验证了“实践性知识分析(课前)→教学行为观测(课中)→基于多源证据的课后反思(课后)”的教学行为改进路径的有效性。研究提出区域数智循证教研应关注多源证据的整合应用、课堂问题结构的重构以及构建循证教研机制,为教师提供“以多种形式反思为动力、以整合多源证据为根本、以问题结构优化为核心”的教学行为改进新思路,为区域教学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随着数字化教育的蓬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乡村全面振兴步伐的加速推进,乡村教育无疑是那块既关键又难啃的“硬骨头”,乡村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但因城乡二元结构、软硬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乡村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面临认知偏差、训用脱节、支持不足等诸多困境。对此,要增强数字意识与认同感,激活内在动力;优化培训与资源配置,创新孵化模式;以实践为导向,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深化数字教学应用;构建多元协同机制与评价体系,保障效果长效化。
为双向培育学生音乐和信息科技的学科核心素养,该文依托教师在教学探索中形成的跨学科教学理念,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探索数字创意实践活动,借助背景、音域线、起始线在图形化编程环境中的基础作用,搭建Y坐标对应音高、X坐标对应音长的坐标轴框架体系,通过音符标识、音符线段的联动响应,形成音符所属音高与音长的动态图谱表现方式,达成音乐可视化效果,充分发挥数字化平台的辅助优势。教师以此构建基于音乐可视化的数字创意实践过程,逐步深化学生对旋律、节拍的理解和掌握,实现学习者数字化环境下信息科技和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预期目标。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反映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学生核心素养应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思政课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学生核心素养逐层分解,形成“启蒙道德情感—打牢思想基础—提升政治素养—增强使命担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目标线;教学内容指向素养目标达成,形成“启蒙性—常识性—知识性—理论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内容线;教学方法促成教学内容有效实施,形成“直接参与—合作探究—议题思辨—实践创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方法线;教学评价回应教学目标,形成“认知、情感、行为”螺旋上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评价线。以此实现大中小各学段思政课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与核心素养的动态匹配。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已成为教育变革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文中从分析空间观念这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入手,提出技术支持下的大单元教学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单元教学为例开展技术支持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提出以下三点思考: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真实情境的创设、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赋能课堂评价的多元性。通过教学实施表明,大单元教学切实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厚度,而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则为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各种可能。
研究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等政策为背景,探讨了广州市黄埔区基于大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实践。文章通过构建大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模型,整合数据流程、教学环节与技术支撑,实现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准化、教学过程动态交互化和个性化和评价多元精准化。实践层面,分三阶段推进:数据驱动的分层教学、动态教学评一体化及生成式AI(AIGC)技术应用,形成“区-校-师”三级联动模式。文章最后指出当前教学实践中仍存在教师数字化素养不足、资源平台分散等问题,并提出培养骨干教师、集成智能化平台等改进方向,为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
“元素周期律”是贯穿高中化学的重要核心概念,具有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的重要功能。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之际,该研究以UMU平台作为技术支持,对广州市某中学的高二学生开展选必二“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以“四段式测验”为研究工具,通过非参数检验与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合作讨论式教学方法的配合运用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最后基于TPACK理论提出纠错教学的实施策略。
立足于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提出以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为抓手,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资源载体的“四阶法”模型,分别是核心素养的逻辑解构、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教学实施路径的设计、评价规则的制定四个阶段,应用该模型的教学实践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教师数字素养的发展,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